5月6日,耶鲁大学发布悼念信:投资大师、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于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67岁。
凌晨2点,高瓴资本张磊发文“传奇永不落幕 —— 纪念大卫·史文森”,从初次相遇到给予张磊实习机会,翻译史文森的著作之一《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再到支持张磊创业,以及后来史文森担任高礼价值投资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字里行间包含着张磊对这位导师、朋友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前摩根史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毕格斯说:“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
回顾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发展历史:基金成立早期,基金会采用传统保守的投资方式,基金发展缓慢。1985年这个时间点是基金的分水岭,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出任首席投资官,开创了全新的捐赠基金投资模式——“耶鲁模式”,基金的业绩走势开始大放异彩。而带来这一显著变化的正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灵魂人物——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
史文森接管基金会以来,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率,以资产配置和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为核心,同时还兼顾有效的投资管理体系。史文森团队将所投资产划分为VC、杠杆并购、公开市场权益投资(美国)、公开市场权益投资(非美国)、绝对收益、现金及固定收益、自然资源、房地产八大类,八大类资产中除固定收益外,均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管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过去10年的年化回报率为10.9%,过去20年的年化回报率为9.9%,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也从100亿美元增至312亿美元,增加了212亿美元。要知道过去20年,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也仅为5.6%。由于业绩优异,“耶鲁模式”在投资圈久负盛名,也成为大学基金会运作的典范,多家藤校纷纷效仿。据悉,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捐赠基金负责人,均为“耶鲁派”,系耶鲁大学捐赠基金David Swensen(大卫·史文森)的前员工。
作为投资教父,大卫·史文森为个人和机构投资各写了一本书,《非凡的成功:个人投资的制胜之道》和《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在这两本书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成功经验分享给读者。史文森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文献信手拈来,全球市场洞若观火,投资经验娓娓道来,思想深邃犀利,对市场和策略的评价入木三分,他对于基金管理行业和个人投资的深刻认知,使这两本书远超一般金融投资类著作,可谓是投资的必读之作。
史文森所著《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将耶鲁投资管理的突出优势归纳为以下七点:
长期投资回报率十分突出。
长期投资回报率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平。
在不利的市场情况下,组合结构方显“英雄本色”。尽管进攻型组合战绩也很出色,但主动型防御应该作为永远的主旋律,包括组合结构上的防御性,基金经理选择上的防御性,以及与基金经理关系管理上的防御性。
无论是挖掘创新型资产类别还是优秀的基金经理,都做到了独辟蹊径,行事果断。
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到整个耶鲁大学的财务管理,始终坚持创新、积极、稳健。
耶鲁投资办公室一直以组织高效、团队协作著称,这一点的确令人羡慕。
耶鲁投资办公室与众多外部基金经理的和谐关系,为捐赠基金增加了不少优势,包括在招聘新的基金经理方面。
史文森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一些结构性差异,比如大学捐赠基金无需交税,而税收是个人投资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个非常根本的区别与我们所拥有的可以处理投资管理问题的资源有关。个人几乎没有机会打败市场”。
张磊回顾,大卫《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一书中的词汇量很广。少有人知的是,张磊翻译《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时,创造性地使用了“信托”和“承兑”来翻译“fiduciary”和”endowment”,这种表述被中文金融市场沿用至今,但对张磊来讲当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张磊表示:我第一次在书中遇到了一个概念——fiduciary,当时的翻译多不准确,我只能尽最大努力拼凑恰当的词来表达,最后将之翻译成“受托人”。后来,我才明白,这个词所代表的行业原则指导了大卫一生中的许多重要决定。”
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在声明中写道:“大卫革新了机构投资的格局,他的思想在耶鲁之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天生的老师,他培养了一代机构投资者,这些人后来在其他学院和大学的投资办公室担任领导。”
也正如张磊所言:传奇永不落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月6日,耶鲁大学发布悼念信:投资大师、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于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67岁。
凌晨2点,高瓴资本张磊发文“传奇永不落幕 —— 纪念大卫·史文森”,从初次相遇到给予张磊实习机会,翻译史文森的著作之一《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再到支持张磊创业,以及后来史文森担任高礼价值投资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字里行间包含着张磊对这位导师、朋友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前摩根史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毕格斯说:“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
回顾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发展历史:基金成立早期,基金会采用传统保守的投资方式,基金发展缓慢。1985年这个时间点是基金的分水岭,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出任首席投资官,开创了全新的捐赠基金投资模式——“耶鲁模式”,基金的业绩走势开始大放异彩。而带来这一显著变化的正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灵魂人物——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
史文森接管基金会以来,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率,以资产配置和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为核心,同时还兼顾有效的投资管理体系。史文森团队将所投资产划分为VC、杠杆并购、公开市场权益投资(美国)、公开市场权益投资(非美国)、绝对收益、现金及固定收益、自然资源、房地产八大类,八大类资产中除固定收益外,均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管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过去10年的年化回报率为10.9%,过去20年的年化回报率为9.9%,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也从100亿美元增至312亿美元,增加了212亿美元。要知道过去20年,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也仅为5.6%。由于业绩优异,“耶鲁模式”在投资圈久负盛名,也成为大学基金会运作的典范,多家藤校纷纷效仿。据悉,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捐赠基金负责人,均为“耶鲁派”,系耶鲁大学捐赠基金David Swensen(大卫·史文森)的前员工。
作为投资教父,大卫·史文森为个人和机构投资各写了一本书,《非凡的成功:个人投资的制胜之道》和《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在这两本书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成功经验分享给读者。史文森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文献信手拈来,全球市场洞若观火,投资经验娓娓道来,思想深邃犀利,对市场和策略的评价入木三分,他对于基金管理行业和个人投资的深刻认知,使这两本书远超一般金融投资类著作,可谓是投资的必读之作。
史文森所著《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将耶鲁投资管理的突出优势归纳为以下七点:
长期投资回报率十分突出。
长期投资回报率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平。
在不利的市场情况下,组合结构方显“英雄本色”。尽管进攻型组合战绩也很出色,但主动型防御应该作为永远的主旋律,包括组合结构上的防御性,基金经理选择上的防御性,以及与基金经理关系管理上的防御性。
无论是挖掘创新型资产类别还是优秀的基金经理,都做到了独辟蹊径,行事果断。
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到整个耶鲁大学的财务管理,始终坚持创新、积极、稳健。
耶鲁投资办公室一直以组织高效、团队协作著称,这一点的确令人羡慕。
耶鲁投资办公室与众多外部基金经理的和谐关系,为捐赠基金增加了不少优势,包括在招聘新的基金经理方面。
史文森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一些结构性差异,比如大学捐赠基金无需交税,而税收是个人投资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个非常根本的区别与我们所拥有的可以处理投资管理问题的资源有关。个人几乎没有机会打败市场”。
张磊回顾,大卫《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一书中的词汇量很广。少有人知的是,张磊翻译《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时,创造性地使用了“信托”和“承兑”来翻译“fiduciary”和”endowment”,这种表述被中文金融市场沿用至今,但对张磊来讲当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张磊表示:我第一次在书中遇到了一个概念——fiduciary,当时的翻译多不准确,我只能尽最大努力拼凑恰当的词来表达,最后将之翻译成“受托人”。后来,我才明白,这个词所代表的行业原则指导了大卫一生中的许多重要决定。”
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在声明中写道:“大卫革新了机构投资的格局,他的思想在耶鲁之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天生的老师,他培养了一代机构投资者,这些人后来在其他学院和大学的投资办公室担任领导。”
也正如张磊所言:传奇永不落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