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有超过60%的产业资本选择做LP投资,而随着市场发展,产业资本在私募股权市场中的布局形式也逐渐多元。产业资本历年对LP的投资数量与金额明显大于直投,部分做LP的产业资本,尤其是头部公司,纷纷设立具备资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例如娃哈哈、字节跳动、哈勃投资等。
作者丨ToKyo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成为国家及地方的重要方向。产业资本天然具备产业链发展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为建设高价值产业链夯实基础。
作为市场上最活跃的资金供给端之一,产业资本在其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不仅直投了大量项目,还作为LP投资基金,进一步放大资金效应,更广泛的覆盖到企业当中。
据FOFWEEKLY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有超过60%的产业资本选择做LP投资,而随着市场发展,产业资本在私募股权市场中的布局形式也逐渐多元。
在FOFWEEKLY看来,近几年产业资本的投资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产业资本投资“LP化”,加大基金配置比例,扩大投资范围
2、LP投资“长尾化”背景下,具备国资背景的产业资本更加稳定
3、产业资本“机构化”初现,“间接投资+企业直投”完善投资布局
据FOFWEEKLY观察:近两年更多的产业资本也开始选择做GP管理基金。产业资本历年对LP的投资数量与金额明显大于直投,部分做LP的产业资本,尤其是头部公司,纷纷设立具备资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例如娃哈哈、字节跳动、哈勃投资等。
“企业直投+间接投资”双管齐下,拓宽产业赛道布局
产业资本最初的投资热潮由互联网巨头们的并购开启,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公司开始发力,形成了“企业直投+独立公司投资+lp投资”三位一体的新物种。
LP投资帮助产业资本扩大了投资范围,减少投资风险,较早进入主营业务相关的赛道。而进一步做GP投资,建立具备资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话语权,提高投资效率,还能够更精准地布局产业链条。
产业资本“机构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投资项目:单独设立/与其他资本共同设立某支基金并自行组建团队管理投资项目
2、投资基金:设立母基金,同时担任基金管理人,专门投资优秀的创投基金
3、管理基金:不参与基金的投资,直接作为GP管理某支基金
“间接投资+企业直投”兼顾的投资模式,使产业资本完善了投资布局,拓宽了产业赛道。
根据FOFWEEKLY数据(对市值高且活跃度高的产业资本进行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60%的产业资本选择做LP投资,其中18%的公司同时作为GP管理基金。
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的持股比例来看,大部分产业资本的持股比例均达到了85%以上,极少部分公司持股比例低于50%。控股比例低的公司,管理基金数量也往往低于控股比例高的公司。在与其他资本合资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的情况下,需要满足其他类型LP的出资诉求,产业资本往往不能独自大展拳脚。
从管理基金的活跃度来看,互联网头部公司管理基金累计投资的项目数量往往是直投项目的3-4倍甚至数十倍,而其他行业的公司,例如部分制造业企业管理基金的投资项目情况通常不太活跃。
此外,一些产业集团开展“双GP”的创新模式,内部互相抱团为集团孵化更加成熟的产业链条,又或者与其他类型的社会资本共同管理某支基金,拓宽资源渠道,开展多元化的投资布局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招商创投提出“双GP”基金机制,2020-2021年,招商创投分别和招商公路、招商港口、招商租赁、中国外运、招商证券和招商蛇口6家兄弟公司设立“双GP” 生态子基金。
产业资本做GP,与传统GP有什么不同?
产业资本从最开始自己去直接投资项目,到现在投资更多的基金去扩大投资范围,可以说是从“实验者”——“旁观者”——“主导者”角色的转变。现下,产业资本“野心”越来越大,希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不再满足于只做直投或是LP投资,开始设立基金并成为基金管理人去主导投资。
“机构化”较强的产业资本,在“独立性”与“功能性”方面与传统的创投机构 有所不同 。
在募资方面,集团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控股的比例通常较高,产业集团GP的资金来源基本都是由集团母公司出资,,很少去寻求市场化的资本入股,会影响后续融资的进入。而传统创投机构的股东较为多元,机构LP占比构成丰富,需要去市场寻找资金募集基金。
在投资团队方面,产业集团旗下GP的高管团队均为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投资团队则由内部培养或外部人员组建构成。相比之下,传统创投机构的投资团队可能有更多更丰富的市场化投资经验。
在投资范围方面,产业集团对投资范围与方向设置了明确的目标,通常都与集团主营业务相关。传统的GP可以根据机构的业务定位进行较为灵活的布局,综合型或头部GP投资标的类型更加多元。
在投后赋能方面,传统GP在战略、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标准化的赋能手段,而产业资本自身背景与资源较为丰厚扎实,在资源与商务赋能方面更具备优势。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是一个周期较长、流动性低且风险也相对较高的投资方式,要求LP与GP都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与市场认知能力。产业资本转型做GP,在“募投管退”等方面与传统GP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产业资本主动“投资基金+管理基金”的投资模式,是否比传统类型的GP更具备优势,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著名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说道:“一个多元化投资组合对规避投资风险是举足轻重的,集中投资的风险极大。为了提高投资胜算,我们挑选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组成一支‘全明星队’,这种全明星队里会出现一些超级明星,其优越表现可以弥补另外一些基金或基金经理的一般表现,从而使我们能够战胜大多数个别基金经理都难以战胜的指数。”
随着投资者能力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分散化投资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将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量的投资者将资产配置到各式各样的基金当中,获得高收益的条件是不同的篮子里很少有坏掉的鸡蛋,每一支的基金效益都还不错,才能够提高整体的综合收益水平。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本做GP,突出的专业能力与优秀的业绩水平始终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可否认,在当下产业链条发展的大环境下,产业资本做GP也催生出了其他类型的市场化GP,而不同背景产业型GP之间的协同合作与业绩验证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热点。
GP“产业化”,产业型GP成为市场新趋势
产业投资似乎成为了当下的投资热潮,不能为创投企业“背书”的机构反而不太受欢迎,手持大量资源与资金的产业资本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且大多数产业资本也具备国资背景,在当下“产业链重构”与“国资力量主导”的市场下,产业资本的重要作用凸显。
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了GP类型的多元化,例如头部GP、技术型GP、综合型GP、产业型GP等等,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适应特定LP和市场的需求。
而产业型GP是产业链建设与产业资本投资热潮下的自然产物,目前包含三种类型。
1、以产业集团为“背书”的产业集团GP
2、基本独立于产业集团的创投产业GP
3、纵向深耕产业投资能力的独立生长GP
不同背景的产业型GP之间似乎也开启了新的一波竞争。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背景的GP,在当下地缘政治不稳定、LP类型多元化的时代下,保持自身独特的系统化打法、突出的业绩表现、将自身资源与LP的资源实现匹配、双向赋能被投企业与LP、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为突出的GP,才能够在众多同质化的机构当中脱颖而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每日|荐读
热文:IR开始在小红书上募资了
热文:今年哪些LP在出钱?
本期导读: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有超过60%的产业资本选择做LP投资,而随着市场发展,产业资本在私募股权市场中的布局形式也逐渐多元。产业资本历年对LP的投资数量与金额明显大于直投,部分做LP的产业资本,尤其是头部公司,纷纷设立具备资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例如娃哈哈、字节跳动、哈勃投资等。
作者丨ToKyo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成为国家及地方的重要方向。产业资本天然具备产业链发展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为建设高价值产业链夯实基础。
作为市场上最活跃的资金供给端之一,产业资本在其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不仅直投了大量项目,还作为LP投资基金,进一步放大资金效应,更广泛的覆盖到企业当中。
据FOFWEEKLY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有超过60%的产业资本选择做LP投资,而随着市场发展,产业资本在私募股权市场中的布局形式也逐渐多元。
在FOFWEEKLY看来,近几年产业资本的投资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产业资本投资“LP化”,加大基金配置比例,扩大投资范围
2、LP投资“长尾化”背景下,具备国资背景的产业资本更加稳定
3、产业资本“机构化”初现,“间接投资+企业直投”完善投资布局
据FOFWEEKLY观察:近两年更多的产业资本也开始选择做GP管理基金。产业资本历年对LP的投资数量与金额明显大于直投,部分做LP的产业资本,尤其是头部公司,纷纷设立具备资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例如娃哈哈、字节跳动、哈勃投资等。
“企业直投+间接投资”双管齐下,拓宽产业赛道布局
产业资本最初的投资热潮由互联网巨头们的并购开启,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公司开始发力,形成了“企业直投+独立公司投资+lp投资”三位一体的新物种。
LP投资帮助产业资本扩大了投资范围,减少投资风险,较早进入主营业务相关的赛道。而进一步做GP投资,建立具备资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话语权,提高投资效率,还能够更精准地布局产业链条。
产业资本“机构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投资项目:单独设立/与其他资本共同设立某支基金并自行组建团队管理投资项目
2、投资基金:设立母基金,同时担任基金管理人,专门投资优秀的创投基金
3、管理基金:不参与基金的投资,直接作为GP管理某支基金
“间接投资+企业直投”兼顾的投资模式,使产业资本完善了投资布局,拓宽了产业赛道。
根据FOFWEEKLY数据(对市值高且活跃度高的产业资本进行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60%的产业资本选择做LP投资,其中18%的公司同时作为GP管理基金。
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的持股比例来看,大部分产业资本的持股比例均达到了85%以上,极少部分公司持股比例低于50%。控股比例低的公司,管理基金数量也往往低于控股比例高的公司。在与其他资本合资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的情况下,需要满足其他类型LP的出资诉求,产业资本往往不能独自大展拳脚。
从管理基金的活跃度来看,互联网头部公司管理基金累计投资的项目数量往往是直投项目的3-4倍甚至数十倍,而其他行业的公司,例如部分制造业企业管理基金的投资项目情况通常不太活跃。
此外,一些产业集团开展“双GP”的创新模式,内部互相抱团为集团孵化更加成熟的产业链条,又或者与其他类型的社会资本共同管理某支基金,拓宽资源渠道,开展多元化的投资布局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招商创投提出“双GP”基金机制,2020-2021年,招商创投分别和招商公路、招商港口、招商租赁、中国外运、招商证券和招商蛇口6家兄弟公司设立“双GP” 生态子基金。
产业资本做GP,与传统GP有什么不同?
产业资本从最开始自己去直接投资项目,到现在投资更多的基金去扩大投资范围,可以说是从“实验者”——“旁观者”——“主导者”角色的转变。现下,产业资本“野心”越来越大,希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不再满足于只做直投或是LP投资,开始设立基金并成为基金管理人去主导投资。
“机构化”较强的产业资本,在“独立性”与“功能性”方面与传统的创投机构 有所不同 。
在募资方面,集团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控股的比例通常较高,产业集团GP的资金来源基本都是由集团母公司出资,,很少去寻求市场化的资本入股,会影响后续融资的进入。而传统创投机构的股东较为多元,机构LP占比构成丰富,需要去市场寻找资金募集基金。
在投资团队方面,产业集团旗下GP的高管团队均为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投资团队则由内部培养或外部人员组建构成。相比之下,传统创投机构的投资团队可能有更多更丰富的市场化投资经验。
在投资范围方面,产业集团对投资范围与方向设置了明确的目标,通常都与集团主营业务相关。传统的GP可以根据机构的业务定位进行较为灵活的布局,综合型或头部GP投资标的类型更加多元。
在投后赋能方面,传统GP在战略、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标准化的赋能手段,而产业资本自身背景与资源较为丰厚扎实,在资源与商务赋能方面更具备优势。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是一个周期较长、流动性低且风险也相对较高的投资方式,要求LP与GP都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与市场认知能力。产业资本转型做GP,在“募投管退”等方面与传统GP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产业资本主动“投资基金+管理基金”的投资模式,是否比传统类型的GP更具备优势,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著名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说道:“一个多元化投资组合对规避投资风险是举足轻重的,集中投资的风险极大。为了提高投资胜算,我们挑选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组成一支‘全明星队’,这种全明星队里会出现一些超级明星,其优越表现可以弥补另外一些基金或基金经理的一般表现,从而使我们能够战胜大多数个别基金经理都难以战胜的指数。”
随着投资者能力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分散化投资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将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量的投资者将资产配置到各式各样的基金当中,获得高收益的条件是不同的篮子里很少有坏掉的鸡蛋,每一支的基金效益都还不错,才能够提高整体的综合收益水平。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本做GP,突出的专业能力与优秀的业绩水平始终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可否认,在当下产业链条发展的大环境下,产业资本做GP也催生出了其他类型的市场化GP,而不同背景产业型GP之间的协同合作与业绩验证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热点。
GP“产业化”,产业型GP成为市场新趋势
产业投资似乎成为了当下的投资热潮,不能为创投企业“背书”的机构反而不太受欢迎,手持大量资源与资金的产业资本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且大多数产业资本也具备国资背景,在当下“产业链重构”与“国资力量主导”的市场下,产业资本的重要作用凸显。
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了GP类型的多元化,例如头部GP、技术型GP、综合型GP、产业型GP等等,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适应特定LP和市场的需求。
而产业型GP是产业链建设与产业资本投资热潮下的自然产物,目前包含三种类型。
1、以产业集团为“背书”的产业集团GP
2、基本独立于产业集团的创投产业GP
3、纵向深耕产业投资能力的独立生长GP
不同背景的产业型GP之间似乎也开启了新的一波竞争。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背景的GP,在当下地缘政治不稳定、LP类型多元化的时代下,保持自身独特的系统化打法、突出的业绩表现、将自身资源与LP的资源实现匹配、双向赋能被投企业与LP、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为突出的GP,才能够在众多同质化的机构当中脱颖而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每日|荐读
热文:IR开始在小红书上募资了
热文:今年哪些LP在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