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ASED GLOBAL PLATFORM FOR GPs & LPs
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邮箱地址
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创建一个新帐户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名称
邮箱地址
密码
确认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已有账户? 登录!
请到邮箱确认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FOF WEEKLY Account terms of service
1. 本网站注册会员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不得发布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传播病毒、政治言论、商业信息等信息。
2,在所有的文章发表在网站,该网站编辑最后的权利,并有权打印或发布给第三方,如果您的信息不全,我们将有权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使用你的工作发表在网站。
3.在注册过程中,您将选择注册名称和密码。登记名称的选择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您必须对您的密码保密,并且您将对以您的注册名称和密码进行的所有活动负责。
已有账户? 登录!
邮箱地址

复盘2020S交易的案例,火爆背后“落地难”是隐忧

母基金周刊 Updated January 12, 2021


自从2018年一级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S交易的热度就持续到现在。但火爆背后,系统性交易场景却迟迟不能建立。而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优秀的S机会也越来越抢手,好项目并不等于好的投资。


如杉资本丨作者

 

自从2018年一级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S交易的热度就持续到现在。但火爆背后,系统性交易场景却迟迟不能建立。说句实在话:次次捡便宜,哪那么容易呢?

作为私募股权S领域投资老兵,我们看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S机会,真正出手的非常少。但是这两年,随着市场对S基金不断的炒作,滋生了一批专门打着S基金旗号去募资割韭菜的机构。久而久之,市场非理性噪音助长了投资风险,不禁让人担忧“新生事物”是否会遭遇拔苗助长的危机?

在不同寻常的2020年,我们创立了如杉资本,在“摸爬滚打”中探索S策略。团队前前后后共看了50个项目,深入尽调的项目有18个,进入投决流程的项目有8个,最终落地的项目只有2个。我们内部复盘了这50个项目,并列举了10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当下S项目落地难的原因。含泪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这些个伤疤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可以让真正对S交易感兴趣的投资人少走一些弯路:

案例1:缺少S项目交易经验,GP盲目自信

这是一个GP推过来的单项目的老股机会,复盘下来主要原因是GP牵头这个项目的人员缺少交易经验,导致项目最终没有落地。这两年虽说GP的FA化越来越常见,但是不禁要吐槽下:即便是做FA,也得专业啊。故事是这样的:GP是该项目的早期投资机构,多年下来和公司创始团队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所以后面有机构股东因为基金期限原因想要转让老股实现退出,公司出于合作的信任基础和增加新股东潜在可能带来的沟通成本,第一时间告知了该GP,如果能接还是希望老股东来接了。GP来找我们的时候跟我们拍胸脯说已经拿到了老股,额度和价格都确认了,可以给我们机会来做该专项S基金的LP。在我们对项目展开一系列的现场尽调后觉得项目层面没有问题(项目公司的确很配合尽调),既定的转让价格也比较合适,就让GP推进去做该专项S基金的受让交割。GP前期可能是出于自己对自己的募资能力并不自信,直到LP敲定以后才迟迟去推进老股转让协议的签署事宜。项目最终卖方决策层不同意转让。GP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事前没有和卖方签署转让相关协议,都是基于口头约定,始终认为自己“搞得定”;二是没有摸清卖方的真正决策人员。这个交易给我们启示是专业靠谱有经验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案例2:卖方缺少诚意

这个卖方是一家产业公司,他们过去自己投了很多项目,既做直投,也做LP。卖方找到我们的时候,明确表示出于公司战略调整的需求,聚焦主营业务,需要把这些投资项目都出售,也找了几家市场上比较活跃的中介机构帮忙去卖。卖方的投后团队也一直积极配合潜在S买方的尽调要求。我们在尽调过程中,发现待出售的资产多少都有点瑕疵,后来了解到其实他们有好的资产包,但都没拿出来卖,现在出售的都是他们内部评估下来跑的不是很好的项目。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遇到真正好的S项目,要么靠运气,要么靠关系,市场上到处飘的,大家都在看的,目前来看多少会有点问题。

案例3:资产包里项目数量过多,难以估价

这个项目是一个早期基金的LP份额,卖方出于流动性需求想把之前投的基金份额出售。我们看了下资产包,投资阶段以天使到A轮为主,规模10亿不到,目前是到第5年,刚过投资期,投了130多个项目。虽然有些项目跑的不错,账面有几十倍浮盈,但由于投的金额不大,对整个基金业绩影响很有限。130多个项目经过5年时间跑下来,死掉有20多个,存活下来的项目由于投的太早期,很多依旧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很难判断后面到底会是什么结果。这么多的项目,如果一个个去尽调,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份额的资产评估是个很大的难点。另外,份额转让本身金额也不是很大,从尽调花费的时间成本来看,也不值得去做这个事,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这么多项目看下来,我们自己经验是如果一个基金底层项目数量超过20个,基本上我们就不太会参与了,项目数量越多,就越难交易落地。

案例4:交易结构复杂,退出节奏难以判断

这个项目也是一个基金的LP份额,底层主要投向先进制造领域的成长期项目。初看上去项目挺性感的,但剥开来发现这个LP份额嵌套了超过3层结构,而转让的LP份额是最上层的,即底下还有两层结构,最底层基金的GP是国资背景。从成本和风险角度,多一层结构,就多一层成本,风险也会增加,况且最终退出决策是由底层基金管理人掌控,出于不同的交易对手有着不同的资金属性和角色定位问题,退出节奏是很难判断的。我们还是偏好结构简单的交易项目,投资路径和费用都清晰明了,GP跟LP利益完全一致,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

案例5:看上去很美,实际并不美好

这个项目我们刚拿到手的时候是比较兴奋的,项目来源比较靠谱,资产包里项目数量也不算多,而且超过80%的项目已经上市,多数项目马上到解禁期了,整个资产包流动性很高。卖方出于短期资金压力,急于出售该基金的LP份额,价格上也比较优惠,并没有漫天要价。但在进一步尽调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失望的。好几个项目是有浮盈,但浮盈并不多,如果按照已经存续4年的时间去考量,年化10%的回报都不到。可以看出这个基金当初投的都是偏后期的项目,虽然项目上市确定性高,但进入估值都不低,导致出现上市以后估值倒挂的现象。以及,资产包内还有多个一级半市场的定增项目,着眼于短期的所谓折扣而忽视项目自身的成长性,不禁感叹,当年的定增坑了多少人啊。团队在看完资产包以后,第一反应是:这个GP还健在吗?

案例6:GP故意让中间商赚差价

这个项目很有意思,但是容易让人血压上来。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某个FA给我们推荐了一个S份额,说是比较符合我们的胃口,规模也不大,在我们表示有兴趣了解之后立即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腾讯电话会议。服务真的不错。但是电话会议过程中项目人员非常不专业,一问三不知,我们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某个GP某支基金某个LP想要转让XX金额的有限合伙份额。有趣的是,这个基金以及这个转让人原先跟我们已经有过交易,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该基金的老LP。并且该FA大概率知道我们就是这个基金的老LP。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话会议之前FA同事不去做功课了。GP完全可以在转让人有转让需求的时候先问一圈该基金的老LP,尤其是本身就有S策略的老LP,或者如果GP自己找到一些新的LP来接倒是也可以理解,而GP却优先选择让FA机构出面推动这个事情,这就不厚道了,假设老LP接了,无形中就增加了老LP的交易成本。

案例7:GP配合效率过低,导致交易变卦

这个项目很遗憾,也是一个单项目基金的LP份额。转让人、GP跟我们都比较熟悉。转让人出于流动性需求部分转让该基金的实缴出资份额,我们作为买方,转让人也同意把份额转给我们,一拍即合,流程上需要GP的配合。GP由于近期在募集新基金,忙于应对各种LP的尽调工作,就该份额转让事宜的配合效率比较低下。大概拖了半个月,项目出现重大利好,转让人心态瞬间发生了变化,交易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个时候只能安慰自己,有缘无份。

案例8:GP为了新基金的募资,满市场推往期基金S份额

这个案例也是近期非常常见的现象。某GP新基金的募集压力比较大,募资人员频频参加各类母基金活动各类GPLP对接会,募资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急中生智,找到往期基金的一个小规模S份额,该往期基金目前的账面表现是挺不错的。因此,GP拿这个S份额作为诱饵,劝说LP投自己的新基金,由于对接了太多的对该S份额感兴趣的机构,因此变成了一种类似“拍卖”场景,制造了紧张气氛,但是据说最后实际效果也一般。

案例9:基金到了退出期,“姿势”其实可以挺灵活的

这个项目曾经一度纠结过,故事是这样的:GP的某期基金到了退出期,有个个人LP拟转让5000万左右的基金份额,价格比较open, 可能因为这个份额在市场上飘了一段时间,卖方的姿态比较柔软,让潜在意向买方大胆报价,后来我们报的价格确实比较“大胆”,卖方没有同意。GP知道了以后,跟我们多次交流,一方面是看看能不能把受让价格抬高,确实转让人作为这个基金的大LP给基金管理团队施加了比较大的退出压力,另外一方面是看看我们对资产包里面的个别优质项目有没有兴趣,可以就特定项目进行转让退出。这个案例让我们不禁感叹: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也不妨是个好主意。

案例10:呼吁协会加速私募股权S基金的备案流程

最后在实操过程中,我们发现基金业协会对于私募股权的备案要求越来越细致,整体来看肯定是对的没错,但是目前协会就私募股权S基金的业务没有特殊的审核通道,一刀切的审核要求下,光审核完成基本就要1-2周,碰到一些急于交割的案子难免压力比较大,迟则生变是常有的事情。另外,多数S基金的交易结构中肯定是大于两层嵌套,以及穿透到底层投资单一标的资产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如果按照既定的要求凡是通过SPV投资单一项目都必须要托管的硬性要求,结合现在各大银行托管政策的收紧,光这一点就无形中抬高了S基金的落地门槛。目前国内S基金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我们很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国内S基金的发展,不管是备案提速、托管视情况放宽还是S基金的税收优惠等等。

最后,S业务看似美好,落地难度系数其实很高。而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优秀的S机会也越来越抢手,好项目并不等于好的投资。捆绑式的S交易我们认为是合理的,近期我们也会尝试探索“S+F”或者是“S+P”的模式,从整体保守性原则出发,权衡好S基金的退出确定性、流动性和整体退出回报的空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推荐阅读
一周快讯丨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征集母子基金管理机构;50.1亿,漳州最大规模母基金备案成功;70亿元,富士康拟设立绿能开发基金
普莱柯参投设立产业基金
深中发展基金成功完成备案
证监会集中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等四项政策文件
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邮箱地址
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创建一个新帐户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名称
邮箱地址
密码
确认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已有账户? 登录!
请到邮箱确认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FOF WEEKLY Account terms of service
1. 本网站注册会员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不得发布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传播病毒、政治言论、商业信息等信息。
2,在所有的文章发表在网站,该网站编辑最后的权利,并有权打印或发布给第三方,如果您的信息不全,我们将有权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使用你的工作发表在网站。
3.在注册过程中,您将选择注册名称和密码。登记名称的选择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您必须对您的密码保密,并且您将对以您的注册名称和密码进行的所有活动负责。
已有账户? 登录!
邮箱地址

复盘2020S交易的案例,火爆背后“落地难”是隐忧

母基金周刊 Updated January 12, 2021


自从2018年一级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S交易的热度就持续到现在。但火爆背后,系统性交易场景却迟迟不能建立。而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优秀的S机会也越来越抢手,好项目并不等于好的投资。


如杉资本丨作者

 

自从2018年一级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S交易的热度就持续到现在。但火爆背后,系统性交易场景却迟迟不能建立。说句实在话:次次捡便宜,哪那么容易呢?

作为私募股权S领域投资老兵,我们看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S机会,真正出手的非常少。但是这两年,随着市场对S基金不断的炒作,滋生了一批专门打着S基金旗号去募资割韭菜的机构。久而久之,市场非理性噪音助长了投资风险,不禁让人担忧“新生事物”是否会遭遇拔苗助长的危机?

在不同寻常的2020年,我们创立了如杉资本,在“摸爬滚打”中探索S策略。团队前前后后共看了50个项目,深入尽调的项目有18个,进入投决流程的项目有8个,最终落地的项目只有2个。我们内部复盘了这50个项目,并列举了10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当下S项目落地难的原因。含泪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这些个伤疤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可以让真正对S交易感兴趣的投资人少走一些弯路:

案例1:缺少S项目交易经验,GP盲目自信

这是一个GP推过来的单项目的老股机会,复盘下来主要原因是GP牵头这个项目的人员缺少交易经验,导致项目最终没有落地。这两年虽说GP的FA化越来越常见,但是不禁要吐槽下:即便是做FA,也得专业啊。故事是这样的:GP是该项目的早期投资机构,多年下来和公司创始团队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所以后面有机构股东因为基金期限原因想要转让老股实现退出,公司出于合作的信任基础和增加新股东潜在可能带来的沟通成本,第一时间告知了该GP,如果能接还是希望老股东来接了。GP来找我们的时候跟我们拍胸脯说已经拿到了老股,额度和价格都确认了,可以给我们机会来做该专项S基金的LP。在我们对项目展开一系列的现场尽调后觉得项目层面没有问题(项目公司的确很配合尽调),既定的转让价格也比较合适,就让GP推进去做该专项S基金的受让交割。GP前期可能是出于自己对自己的募资能力并不自信,直到LP敲定以后才迟迟去推进老股转让协议的签署事宜。项目最终卖方决策层不同意转让。GP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事前没有和卖方签署转让相关协议,都是基于口头约定,始终认为自己“搞得定”;二是没有摸清卖方的真正决策人员。这个交易给我们启示是专业靠谱有经验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案例2:卖方缺少诚意

这个卖方是一家产业公司,他们过去自己投了很多项目,既做直投,也做LP。卖方找到我们的时候,明确表示出于公司战略调整的需求,聚焦主营业务,需要把这些投资项目都出售,也找了几家市场上比较活跃的中介机构帮忙去卖。卖方的投后团队也一直积极配合潜在S买方的尽调要求。我们在尽调过程中,发现待出售的资产多少都有点瑕疵,后来了解到其实他们有好的资产包,但都没拿出来卖,现在出售的都是他们内部评估下来跑的不是很好的项目。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遇到真正好的S项目,要么靠运气,要么靠关系,市场上到处飘的,大家都在看的,目前来看多少会有点问题。

案例3:资产包里项目数量过多,难以估价

这个项目是一个早期基金的LP份额,卖方出于流动性需求想把之前投的基金份额出售。我们看了下资产包,投资阶段以天使到A轮为主,规模10亿不到,目前是到第5年,刚过投资期,投了130多个项目。虽然有些项目跑的不错,账面有几十倍浮盈,但由于投的金额不大,对整个基金业绩影响很有限。130多个项目经过5年时间跑下来,死掉有20多个,存活下来的项目由于投的太早期,很多依旧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很难判断后面到底会是什么结果。这么多的项目,如果一个个去尽调,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份额的资产评估是个很大的难点。另外,份额转让本身金额也不是很大,从尽调花费的时间成本来看,也不值得去做这个事,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这么多项目看下来,我们自己经验是如果一个基金底层项目数量超过20个,基本上我们就不太会参与了,项目数量越多,就越难交易落地。

案例4:交易结构复杂,退出节奏难以判断

这个项目也是一个基金的LP份额,底层主要投向先进制造领域的成长期项目。初看上去项目挺性感的,但剥开来发现这个LP份额嵌套了超过3层结构,而转让的LP份额是最上层的,即底下还有两层结构,最底层基金的GP是国资背景。从成本和风险角度,多一层结构,就多一层成本,风险也会增加,况且最终退出决策是由底层基金管理人掌控,出于不同的交易对手有着不同的资金属性和角色定位问题,退出节奏是很难判断的。我们还是偏好结构简单的交易项目,投资路径和费用都清晰明了,GP跟LP利益完全一致,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

案例5:看上去很美,实际并不美好

这个项目我们刚拿到手的时候是比较兴奋的,项目来源比较靠谱,资产包里项目数量也不算多,而且超过80%的项目已经上市,多数项目马上到解禁期了,整个资产包流动性很高。卖方出于短期资金压力,急于出售该基金的LP份额,价格上也比较优惠,并没有漫天要价。但在进一步尽调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失望的。好几个项目是有浮盈,但浮盈并不多,如果按照已经存续4年的时间去考量,年化10%的回报都不到。可以看出这个基金当初投的都是偏后期的项目,虽然项目上市确定性高,但进入估值都不低,导致出现上市以后估值倒挂的现象。以及,资产包内还有多个一级半市场的定增项目,着眼于短期的所谓折扣而忽视项目自身的成长性,不禁感叹,当年的定增坑了多少人啊。团队在看完资产包以后,第一反应是:这个GP还健在吗?

案例6:GP故意让中间商赚差价

这个项目很有意思,但是容易让人血压上来。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某个FA给我们推荐了一个S份额,说是比较符合我们的胃口,规模也不大,在我们表示有兴趣了解之后立即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腾讯电话会议。服务真的不错。但是电话会议过程中项目人员非常不专业,一问三不知,我们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某个GP某支基金某个LP想要转让XX金额的有限合伙份额。有趣的是,这个基金以及这个转让人原先跟我们已经有过交易,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该基金的老LP。并且该FA大概率知道我们就是这个基金的老LP。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话会议之前FA同事不去做功课了。GP完全可以在转让人有转让需求的时候先问一圈该基金的老LP,尤其是本身就有S策略的老LP,或者如果GP自己找到一些新的LP来接倒是也可以理解,而GP却优先选择让FA机构出面推动这个事情,这就不厚道了,假设老LP接了,无形中就增加了老LP的交易成本。

案例7:GP配合效率过低,导致交易变卦

这个项目很遗憾,也是一个单项目基金的LP份额。转让人、GP跟我们都比较熟悉。转让人出于流动性需求部分转让该基金的实缴出资份额,我们作为买方,转让人也同意把份额转给我们,一拍即合,流程上需要GP的配合。GP由于近期在募集新基金,忙于应对各种LP的尽调工作,就该份额转让事宜的配合效率比较低下。大概拖了半个月,项目出现重大利好,转让人心态瞬间发生了变化,交易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个时候只能安慰自己,有缘无份。

案例8:GP为了新基金的募资,满市场推往期基金S份额

这个案例也是近期非常常见的现象。某GP新基金的募集压力比较大,募资人员频频参加各类母基金活动各类GPLP对接会,募资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急中生智,找到往期基金的一个小规模S份额,该往期基金目前的账面表现是挺不错的。因此,GP拿这个S份额作为诱饵,劝说LP投自己的新基金,由于对接了太多的对该S份额感兴趣的机构,因此变成了一种类似“拍卖”场景,制造了紧张气氛,但是据说最后实际效果也一般。

案例9:基金到了退出期,“姿势”其实可以挺灵活的

这个项目曾经一度纠结过,故事是这样的:GP的某期基金到了退出期,有个个人LP拟转让5000万左右的基金份额,价格比较open, 可能因为这个份额在市场上飘了一段时间,卖方的姿态比较柔软,让潜在意向买方大胆报价,后来我们报的价格确实比较“大胆”,卖方没有同意。GP知道了以后,跟我们多次交流,一方面是看看能不能把受让价格抬高,确实转让人作为这个基金的大LP给基金管理团队施加了比较大的退出压力,另外一方面是看看我们对资产包里面的个别优质项目有没有兴趣,可以就特定项目进行转让退出。这个案例让我们不禁感叹: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也不妨是个好主意。

案例10:呼吁协会加速私募股权S基金的备案流程

最后在实操过程中,我们发现基金业协会对于私募股权的备案要求越来越细致,整体来看肯定是对的没错,但是目前协会就私募股权S基金的业务没有特殊的审核通道,一刀切的审核要求下,光审核完成基本就要1-2周,碰到一些急于交割的案子难免压力比较大,迟则生变是常有的事情。另外,多数S基金的交易结构中肯定是大于两层嵌套,以及穿透到底层投资单一标的资产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如果按照既定的要求凡是通过SPV投资单一项目都必须要托管的硬性要求,结合现在各大银行托管政策的收紧,光这一点就无形中抬高了S基金的落地门槛。目前国内S基金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我们很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国内S基金的发展,不管是备案提速、托管视情况放宽还是S基金的税收优惠等等。

最后,S业务看似美好,落地难度系数其实很高。而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优秀的S机会也越来越抢手,好项目并不等于好的投资。捆绑式的S交易我们认为是合理的,近期我们也会尝试探索“S+F”或者是“S+P”的模式,从整体保守性原则出发,权衡好S基金的退出确定性、流动性和整体退出回报的空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