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ASED GLOBAL PLATFORM FOR GPs & LPs
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邮箱地址
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创建一个新帐户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名称
邮箱地址
密码
确认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已有账户? 登录!
请到邮箱确认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FOF WEEKLY Account terms of service
1. 本网站注册会员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不得发布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传播病毒、政治言论、商业信息等信息。
2,在所有的文章发表在网站,该网站编辑最后的权利,并有权打印或发布给第三方,如果您的信息不全,我们将有权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使用你的工作发表在网站。
3.在注册过程中,您将选择注册名称和密码。登记名称的选择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您必须对您的密码保密,并且您将对以您的注册名称和密码进行的所有活动负责。
已有账户? 登录!
邮箱地址

GP的“躺平学”丨FOF观察

母基金周刊 Updated June 04, 2021


编者按


   

本文为FOFweekly主编栏目《FOF观察》。每周一个思考,挖掘行业本质,探讨行业热点,与大家一起聊聊行业内大家最关心的事儿。我们将通过建立读者群和微信交流沟通的方式,收集大家感兴趣或者希望被解答的问题。


图片  


最近,关于“躺平”的讨论特别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开始选择“躺平”的生活方式。前阵子的FOF观察栏目,我们和大家聊了关于一级市场内卷的现象,收到了行业的一些关于“躺平”的反馈。


在当前的环境下,行业分化愈演愈烈,头部GP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大,一些中小GP也开始自我调侃,面对竞争压力,只能躺平了。



Eyan丨作者


市场转暖,我却只能“躺平”


“看着头部GP接连超募,我们接触的LP却一直态度暧昧,几番沟通下来,我也被磨得没有信心了,”一位接近母基金周刊的IR这样吐槽。

一条条头部GP超募的消息,使得行业对募资市场转暖的预期越来越强烈,而对于大量募资仍然吃力的腰部GP来说,这种反衬却是加倍的焦虑。正所谓,洗牌不可怕,洗谁谁尴尬。大家都募资困难的时候,尚能以悲壮之姿态给自己加油打气,但凡能有所成就,便是无上之惊喜,这种反差强烈的正向反馈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斗志。而眼看着市场好转,钱却被非同等重量级的选手募走,这种无奈与绝望,不仅仅募资岗位深有体会,同时也在向整个机构蔓延。

投资端受到的压力也不小,受到此前整个创投市场紧缩的影响,优质资产的数量增长也有了明显的衰减。好的项目越来越少,而存量项目投资中,更多的也是在拼价格、拼资源,这恰恰是头部机构的强项。虽然每个机构都在强调,自己不会用价格来抢项目,但是家底厚不厚,这种时候一目了然。项目端也很现实,在明显是卖方市场的状态下,当然优先选择出价更高的。腰部GP要么选择卷入顶级玩家的牌桌,打一场并不那么旗鼓相当的战斗,要么只能选择躺平接受现状,在夹缝中等待渺茫的转机。

市场在专业化竞争的过程当中, 这也是必然的现象,大家固然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解释,但不得不让人担心的是: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已经在逐步走向失灵。

因为,头部机构是不需要差异化的。

对于头部机构来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募资能力,是其最有效的竞争壁垒。这为他们带来了充足的募资额,更有利的商业条款,支撑着他们可以招募更多的团队,更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覆盖更多的赛道,接触更多的项目,拥有更好的资源。

无论是募资还是投资,腰部GP在市场中的竞争劣势都在逐渐的拉大,原本希望依靠自身在资源和行业上的局部优势来寻求自己的生存位势,但在募资情况逐渐好转的环境下发现,竞争优势仍然被逐步消解。哪怕专精的赛道和深耕的行业,也已经成为头部机构的版图,甚至,当腰部GP们将视若珍宝的储备项目拿给LP看的时候,LP已经在头部GP那里看过很多遍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翻过去的投资机构榜单,不难发现,头部的排名稳定性越来越强。在2015年之前,榜单的流动性还挺明显,尤其是近两年,TOP10就是那些熟面孔了。完成不了“阶级跨越”,GP们选择躺平,也就是无奈之下的顺理成章之举了。


换个姿势生存


说回到“躺平”,最近争议也不小。在很多人眼里,“躺平”天然的与放弃、不努力、不作为画上等号。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

从“躺平”的发起者,现在的年轻人群体的视角来看,不过是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几乎无力实现阶级跨越的自我调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上进”。口口声声说着躺平的人,可能依然在朝九晚五,甚至“996”、“007”中前进着。依然坚持在一级市场中的GP们也一样,虽然也在用时下流行的“躺平学”自嘲,但也都希望能够生存发展下去。

说到底,躺平,不过是换个姿势生存。

在高烈度,但是低效率的竞争下,躺平的GP们,也各有各的姿势。能结合自身条件,找到合适的“躺平”姿势,虽不是上上之选,但也并非不是生存之道。

今年年初,政府引导基金一改去年的收缩状态,进入一个快速设立、快速扩张的周期。与往年不同的是,大量此前并不活跃的二三线城市开始设立引导基金,且规模颇为可观,甚至一些低行政级别区、县也开始纷纷设立引导基金。这些此前行业并不重点关注的地方,缺乏足够的项目和清晰的产业基础,意味着其管理运营逻辑也将更加的传统和朴素。受制于政策性要求和并不那么好的资源禀赋,将不会在头部机构的视野当中,这实际上为腰部GP提供了“躺平”的温床。虽然限制多,条件差,但只要让利政策好,出资比例足够大,尽可能的缩减募集市场化资金的压力,无论是托管还是成立子基金,都将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顺应区域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一方面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式。

一些创始人是产业出身,曾经完成个人积累的机构,更可以“凡尔赛”式躺平了。这些机构往往成立于2012年-2015年之间,在股权投资市场最热的时候杀了进来,早期依托于创始人的资源,做了几期基金,在当前的环境下,索性收缩战线,弱化资管属性,创始人或者背后的产业加大投入,来寻求更好的市场位势。最近比亚迪创始股东之一的夏佐,拟再次减持1200万股,套现21亿投入到其创立的投资机构正轩投资当中。不得不说,这种躺平姿势,确实够凡尔赛。

也有一些GP,躺平的并不是那么舒服。从去年开始,GP们开始大面积裁员,对于小GP来说,基金管理规模上不去,负担机构和基金的运营成本都显得捉襟见肘。一旦新基金募集受阻,就只好缩减编制,收缩规模,两手一摊,真正躺平。甚至,有GP主动选择僵尸化,解散团队,仅保留一两个核心成员负责维持在管基金,勉强支持到退出。

一些还在存续的小机构,做做FA、咨询顾问,甚至依靠创始人自身的影响力,自媒体、做培训等业务,勉力维持的也大有人在。

很难去评价这些“躺平”的机构到底是好或者不好,他们也确确实实只能各自按照自身条件来应对行业带来的考验。虽然一味的头部化对行业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但行业在结构性优化的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些“躺平”姿势,也未尝不是一种投资机构生存范式的创新。毕竟, 国外很多成熟的投资机构,也有其投资主业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出路在哪里?


“躺平”虽然无罪,但最终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股权投资市场,不是,也不能是只有头部玩家的市场。

从资金端来看,LP的专业化、机构化和长期化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从GP本身来看,结构化淘汰当中,一定需要保持头部机构和中小GP之间的流动性,同时要保持机构之间的差异化。

中小机构可以阶段性“躺平”生存,但最终依然需要提升专业化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往头部挤。在中小GP的头部化进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团队建设在GP发展的过程当中,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在头部化过程当中,建设富有经验,有凝聚力且尽责的团队则是第一步。策略验证:GP通过对过往策略的总结,结合自身的业绩,形成一套清晰可验证的投资策略,以及完善的投资流程和风控体系,来构建起形成闭环的有效策略,是头部化的第二步。拥有对深入的宏观经济以及产业的理解,以创新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准确的未来判断性,来提高自身对于未来的预见性,更早的切入创新点和增长点,也是头部化的必修课。最终,结合以上基础,对外输出清晰明确的品牌认知和有感染力的机构价值观,获得LP、同行以及创业者的信赖,就有机会从投资机构结构化调整中占有更优势的地位,从而完成自身的头部化转变。

此外,传统的策略差异化竞争范式,已经成为红海,当前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瓶颈也酝酿着新的差异化范式出现。股权投资诞生于杠杆并购时代,形成了投行化交易思维,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种投行化交易思维使得传统的投资机构在参股到企业当中时,很少会以风控以外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过去的发展范式体现的更加明显。从股权投资在国内兴起发展的阶段来看,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市场红利,当时的股权投资市场面临的是寻找能上市的企业,解决资本市场从无到有的问题。而后,庞大的社会诉求产生了以效率为核心驱动力的市场,快速扩张成为了市场的主旋律,大量的增长红利被挖掘。之后,股权投资进入“正规军”发展阶段,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挖掘高质量,高技术壁垒的资产成为主要目标。 

但上述的发展历程,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于存量资产的发现与定价。而随着市场发展与交易频繁,价格发现的窗口正在趋向于关闭,GP为了保证其回报与业绩,价值培育机制的理解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时代已经不同,饱和式的竞争已经让股权投资长期沿用的商业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在信息效率越来越高的当下,优质的标的很难再存在于价值洼地。高速成长的拐点之前,同行们就已经蜂拥而至。为了创造真正的价值,高绩效的公司必须从“投资人”变的更像“企业家”——也就是说,他们需要采取主动性,制定战略,愿意承担风险,追求更高的回报,并且对创造价值抱有长远的眼光。高绩效公司在其资产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还证明了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是一项练习,而且是改善公司健康状况和实现真正转型的更大计划的一部分。

从阶段性“躺平”到重新进入一个竞争阶段,不仅需要GP们从“投资者”到“企业家的身份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纯粹的财务投资者转向价值创造者,改变发现资产的路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甚至在更早的阶段就开始发现和介入,是时代GP们的要求,也股权投资市场走入新竞争范式的必经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推荐阅读
一周快讯丨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征集母子基金管理机构;50.1亿,漳州最大规模母基金备案成功;70亿元,富士康拟设立绿能开发基金
普莱柯参投设立产业基金
深中发展基金成功完成备案
证监会集中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等四项政策文件
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邮箱地址
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创建一个新帐户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名称
邮箱地址
密码
确认密码
阅读并同意
母基金条款和条件
已有账户? 登录!
请到邮箱确认注册
中国
全球平台
用于GPs和lp
FOF WEEKLY Account terms of service
1. 本网站注册会员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不得发布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传播病毒、政治言论、商业信息等信息。
2,在所有的文章发表在网站,该网站编辑最后的权利,并有权打印或发布给第三方,如果您的信息不全,我们将有权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使用你的工作发表在网站。
3.在注册过程中,您将选择注册名称和密码。登记名称的选择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您必须对您的密码保密,并且您将对以您的注册名称和密码进行的所有活动负责。
已有账户? 登录!
邮箱地址

GP的“躺平学”丨FOF观察

母基金周刊 Updated June 04, 2021


编者按


   

本文为FOFweekly主编栏目《FOF观察》。每周一个思考,挖掘行业本质,探讨行业热点,与大家一起聊聊行业内大家最关心的事儿。我们将通过建立读者群和微信交流沟通的方式,收集大家感兴趣或者希望被解答的问题。


图片  


最近,关于“躺平”的讨论特别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开始选择“躺平”的生活方式。前阵子的FOF观察栏目,我们和大家聊了关于一级市场内卷的现象,收到了行业的一些关于“躺平”的反馈。


在当前的环境下,行业分化愈演愈烈,头部GP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大,一些中小GP也开始自我调侃,面对竞争压力,只能躺平了。



Eyan丨作者


市场转暖,我却只能“躺平”


“看着头部GP接连超募,我们接触的LP却一直态度暧昧,几番沟通下来,我也被磨得没有信心了,”一位接近母基金周刊的IR这样吐槽。

一条条头部GP超募的消息,使得行业对募资市场转暖的预期越来越强烈,而对于大量募资仍然吃力的腰部GP来说,这种反衬却是加倍的焦虑。正所谓,洗牌不可怕,洗谁谁尴尬。大家都募资困难的时候,尚能以悲壮之姿态给自己加油打气,但凡能有所成就,便是无上之惊喜,这种反差强烈的正向反馈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斗志。而眼看着市场好转,钱却被非同等重量级的选手募走,这种无奈与绝望,不仅仅募资岗位深有体会,同时也在向整个机构蔓延。

投资端受到的压力也不小,受到此前整个创投市场紧缩的影响,优质资产的数量增长也有了明显的衰减。好的项目越来越少,而存量项目投资中,更多的也是在拼价格、拼资源,这恰恰是头部机构的强项。虽然每个机构都在强调,自己不会用价格来抢项目,但是家底厚不厚,这种时候一目了然。项目端也很现实,在明显是卖方市场的状态下,当然优先选择出价更高的。腰部GP要么选择卷入顶级玩家的牌桌,打一场并不那么旗鼓相当的战斗,要么只能选择躺平接受现状,在夹缝中等待渺茫的转机。

市场在专业化竞争的过程当中, 这也是必然的现象,大家固然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解释,但不得不让人担心的是: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已经在逐步走向失灵。

因为,头部机构是不需要差异化的。

对于头部机构来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募资能力,是其最有效的竞争壁垒。这为他们带来了充足的募资额,更有利的商业条款,支撑着他们可以招募更多的团队,更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覆盖更多的赛道,接触更多的项目,拥有更好的资源。

无论是募资还是投资,腰部GP在市场中的竞争劣势都在逐渐的拉大,原本希望依靠自身在资源和行业上的局部优势来寻求自己的生存位势,但在募资情况逐渐好转的环境下发现,竞争优势仍然被逐步消解。哪怕专精的赛道和深耕的行业,也已经成为头部机构的版图,甚至,当腰部GP们将视若珍宝的储备项目拿给LP看的时候,LP已经在头部GP那里看过很多遍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翻过去的投资机构榜单,不难发现,头部的排名稳定性越来越强。在2015年之前,榜单的流动性还挺明显,尤其是近两年,TOP10就是那些熟面孔了。完成不了“阶级跨越”,GP们选择躺平,也就是无奈之下的顺理成章之举了。


换个姿势生存


说回到“躺平”,最近争议也不小。在很多人眼里,“躺平”天然的与放弃、不努力、不作为画上等号。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

从“躺平”的发起者,现在的年轻人群体的视角来看,不过是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几乎无力实现阶级跨越的自我调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上进”。口口声声说着躺平的人,可能依然在朝九晚五,甚至“996”、“007”中前进着。依然坚持在一级市场中的GP们也一样,虽然也在用时下流行的“躺平学”自嘲,但也都希望能够生存发展下去。

说到底,躺平,不过是换个姿势生存。

在高烈度,但是低效率的竞争下,躺平的GP们,也各有各的姿势。能结合自身条件,找到合适的“躺平”姿势,虽不是上上之选,但也并非不是生存之道。

今年年初,政府引导基金一改去年的收缩状态,进入一个快速设立、快速扩张的周期。与往年不同的是,大量此前并不活跃的二三线城市开始设立引导基金,且规模颇为可观,甚至一些低行政级别区、县也开始纷纷设立引导基金。这些此前行业并不重点关注的地方,缺乏足够的项目和清晰的产业基础,意味着其管理运营逻辑也将更加的传统和朴素。受制于政策性要求和并不那么好的资源禀赋,将不会在头部机构的视野当中,这实际上为腰部GP提供了“躺平”的温床。虽然限制多,条件差,但只要让利政策好,出资比例足够大,尽可能的缩减募集市场化资金的压力,无论是托管还是成立子基金,都将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顺应区域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一方面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式。

一些创始人是产业出身,曾经完成个人积累的机构,更可以“凡尔赛”式躺平了。这些机构往往成立于2012年-2015年之间,在股权投资市场最热的时候杀了进来,早期依托于创始人的资源,做了几期基金,在当前的环境下,索性收缩战线,弱化资管属性,创始人或者背后的产业加大投入,来寻求更好的市场位势。最近比亚迪创始股东之一的夏佐,拟再次减持1200万股,套现21亿投入到其创立的投资机构正轩投资当中。不得不说,这种躺平姿势,确实够凡尔赛。

也有一些GP,躺平的并不是那么舒服。从去年开始,GP们开始大面积裁员,对于小GP来说,基金管理规模上不去,负担机构和基金的运营成本都显得捉襟见肘。一旦新基金募集受阻,就只好缩减编制,收缩规模,两手一摊,真正躺平。甚至,有GP主动选择僵尸化,解散团队,仅保留一两个核心成员负责维持在管基金,勉强支持到退出。

一些还在存续的小机构,做做FA、咨询顾问,甚至依靠创始人自身的影响力,自媒体、做培训等业务,勉力维持的也大有人在。

很难去评价这些“躺平”的机构到底是好或者不好,他们也确确实实只能各自按照自身条件来应对行业带来的考验。虽然一味的头部化对行业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但行业在结构性优化的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些“躺平”姿势,也未尝不是一种投资机构生存范式的创新。毕竟, 国外很多成熟的投资机构,也有其投资主业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出路在哪里?


“躺平”虽然无罪,但最终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股权投资市场,不是,也不能是只有头部玩家的市场。

从资金端来看,LP的专业化、机构化和长期化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从GP本身来看,结构化淘汰当中,一定需要保持头部机构和中小GP之间的流动性,同时要保持机构之间的差异化。

中小机构可以阶段性“躺平”生存,但最终依然需要提升专业化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往头部挤。在中小GP的头部化进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团队建设在GP发展的过程当中,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在头部化过程当中,建设富有经验,有凝聚力且尽责的团队则是第一步。策略验证:GP通过对过往策略的总结,结合自身的业绩,形成一套清晰可验证的投资策略,以及完善的投资流程和风控体系,来构建起形成闭环的有效策略,是头部化的第二步。拥有对深入的宏观经济以及产业的理解,以创新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准确的未来判断性,来提高自身对于未来的预见性,更早的切入创新点和增长点,也是头部化的必修课。最终,结合以上基础,对外输出清晰明确的品牌认知和有感染力的机构价值观,获得LP、同行以及创业者的信赖,就有机会从投资机构结构化调整中占有更优势的地位,从而完成自身的头部化转变。

此外,传统的策略差异化竞争范式,已经成为红海,当前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瓶颈也酝酿着新的差异化范式出现。股权投资诞生于杠杆并购时代,形成了投行化交易思维,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种投行化交易思维使得传统的投资机构在参股到企业当中时,很少会以风控以外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过去的发展范式体现的更加明显。从股权投资在国内兴起发展的阶段来看,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市场红利,当时的股权投资市场面临的是寻找能上市的企业,解决资本市场从无到有的问题。而后,庞大的社会诉求产生了以效率为核心驱动力的市场,快速扩张成为了市场的主旋律,大量的增长红利被挖掘。之后,股权投资进入“正规军”发展阶段,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挖掘高质量,高技术壁垒的资产成为主要目标。 

但上述的发展历程,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于存量资产的发现与定价。而随着市场发展与交易频繁,价格发现的窗口正在趋向于关闭,GP为了保证其回报与业绩,价值培育机制的理解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时代已经不同,饱和式的竞争已经让股权投资长期沿用的商业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在信息效率越来越高的当下,优质的标的很难再存在于价值洼地。高速成长的拐点之前,同行们就已经蜂拥而至。为了创造真正的价值,高绩效的公司必须从“投资人”变的更像“企业家”——也就是说,他们需要采取主动性,制定战略,愿意承担风险,追求更高的回报,并且对创造价值抱有长远的眼光。高绩效公司在其资产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还证明了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是一项练习,而且是改善公司健康状况和实现真正转型的更大计划的一部分。

从阶段性“躺平”到重新进入一个竞争阶段,不仅需要GP们从“投资者”到“企业家的身份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纯粹的财务投资者转向价值创造者,改变发现资产的路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甚至在更早的阶段就开始发现和介入,是时代GP们的要求,也股权投资市场走入新竞争范式的必经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